大陸LED產業政府補助「高歌」 靠什麼強勢進逼台灣市場?

台灣科技業技術領先中國大陸的局勢正迅速改變,由於諸多原因,讓對岸坐大,台灣三個曾最被寄予厚望的產業,正面臨致命威脅。

過去,台灣海峽是一道防線,尤其是科技業

台灣政府利用一紙禁令,想將最好的技術、最精華的管理,“留”在島內;“放”到對岸的,往往是人力密集、低技術水準的產業。然而,防線裡外的情勢,卻悄悄的改變中。

除了半導體外,面板、太陽能、LED(發光二極體),這三個最被台灣寄予厚望、產值可能達兆元的產業,如今,正面臨中國大陸的致命威脅。

中國大陸LED靠補助擴產,市占進逼台灣

受威脅的,不只是面板、太陽能,還有LED產業——這個被台灣視為產值最可能達萬億的下一個明星產業。

2009年以後,數百台的MOCVD(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系統)機台,陸續運往中國江蘇揚州、安徽蕪湖等地,送進三安光電、揚州中科等的廠房內;這機台,是LED產業上游材料最重要的生產設備。

在中國大陸政策主導下,大陸現有70多家晶元業者中,約三分之二都是近4年才成立的。但2012年,中國大陸卻成為全球擁有最多MOCVD機台的區域。

為了達成十二五規劃:2015年,中國LED晶元自製率7成,地方政府推出“買一台MOCVD,補貼人民幣一千萬元”的辦法,卯足全力拼中國大陸LED第一聚落。

急速擴產的結果是,前年中國大陸LED晶元封裝產值不過占全球的9%,2011年已竄升到12%,“中國大陸擴產速度很快,下半年又要實施新的補助辦法,應該兩、三年內就會追過台灣”,LEDInside研究部協理儲于超認為。

大陸贏在有政府當靠山國家訂單是基本盤,虧損也沒關係

面板、太陽能、LED三大產業,台灣原本都佔盡先機,如今卻被中國大陸一一攻克,問題出在哪裡?

重點專案如LED,建廠買設備時有補貼,向銀行貸款有融資優惠(如只須償還利息);廠蓋好了,國家標案訂單是基本盤,還補助民營企業裝設太陽能電池板、更換LED照明設備,刺激需求。這就像政府幫你便宜買牛、最後還幫你賣牛奶。2011年,光是揚州一地對MOCVD機台的補助款,就超過新台幣13億元人民幣。曾是面板分析師,現為東騰創投總經理王安亞比喻,“就算到最後養的牛(指工廠)擠不出牛奶,攤提完畢后,總可以當牛排吃(指拍賣資產土地)。”

有政府當後盾,中國業者挾大產能搶佔市場,砍價毫不手軟,2011年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就公開質疑,保利協鑫是太陽能產品快速跌價的元兇。

中國大陸業者有靠山,即便虧損也沒關係,只要是國家發展需要,就會想方設法讓你活下來。中國面板廠京東方上市10年,累計至2011年第三季,虧損超過了人民幣75億元人民幣,2011年靠出售政府贈送的煤礦獲利人民幣36億元人民幣,才免於虧損。

贏在高薪挖台灣人才薪水數字沒變,台幣直接變人民幣

提起中國大陸同業,許多台灣LED公司老闆都恨得牙癢癢。過去兩、三年裡,上百位台灣中階主力幹部,被挖角到中國效力,晶電、璨圓、東貝、億光等,幾乎無一倖免。

彼岸挖角的動作之大、剽竊台灣技術的疑慮之深,讓晶電董事長李秉傑等高階主管多次公開表示不滿,氣得以“產業毒瘤”形容。

氣歸氣,但當一位台灣中階主管接到中國公司年薪破千萬元的僱用合約,或是又送車又送房的禮遇,或是薪水幣別直接從新台幣換成人民幣(原本年薪新台幣200萬元,變成人民幣200萬元,約4.7倍),有多少人能夠拒絕?

一位元業者形容,大陸挖角的規模,“技術班底幾乎全是台灣人啦!”

“很多人都想,我到中國大陸拼個3、5年就能退休了,總好過在台灣苦熬10年”,儲于超說,2011年太陽能、LED因為供過於求,報價大舉滑落,許多台商面臨虧損,對岸卻持續以高薪鎖定台灣人才,台灣想留人,拿什麼留?

面板量產良率,設備決定7成,另外3成就是人才經驗,謝漢萍說,“我最痛心的是,近期TCL(中國電視品牌)挖角的都是中生代,在台灣已經有5、6年經驗,我們重新訓練一批人,又要5、6年。”背後隱藏的另一個危機是,台灣即將面臨人才斷層。

贏在產業鏈完整成本能壓得更低,價格更有彈性

台灣LED與太陽能相似,側重產業鏈的中段,如太陽能電池、或LED晶粒與封裝,而在上游關鍵原料、與下游系統品牌出海口著力不深,“還是做代工、做零元件的心態”,研調機構EnergyTrend經理胥嘉政表示。

但大陸是不做則已,一做就是整條產業鏈。“中國大陸給很多誘因,協助業者開發(技術自主);中國台灣全靠民營企業老闆的意志力,能不能忍過前期開發虧損的痛苦期”,徐秀蘭說。她觀察,中國大陸過去5年已把太陽能關鍵耗材,從無到有建置起來,“台灣越晚開始,成功的機會就越渺茫。”

中國大陸垂直整合的好處是,整體成本能壓得更低,價格更有彈性,過去台商還能分一杯羹的低階太陽能與LED市場,早已被大陸整碗捧去,淪落為M型趨勢里,最受擠壓的中層。

就算要經營下游出海口,台商也得從頭學,中國大陸LED照明即將在3年後躋身全球前三大市場,台商雖然磨刀霍霍,但勝算有限。“一來經營品牌的台商寥寥可數,因為很燒錢;二來照明的管道跟IT(資訊業)完全不同,它們是水電行這類傳統管道,客戶分散、規模小、幅員大,”儲于超認為,這種非常在地化、細分化的管道,會是台商的弱項。

當然,景氣不好時,胥嘉政認為,大陸的一條龍垂直整合模式,也會因大量折舊攤提而成為負擔,但不具競爭力的小廠被淘汰出局后,留下能在國際舞台廝殺的都是大鱷型企業。

台灣的面板、太陽能、LED,原來都是先發地位,何以被中國大陸追趕至如今的危險地帶?除了企業領導者該思考外,政府是不是該立刻鬆手,解除技術、人才等限制,還給產業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
 

RSS RSS     print 列印     mail 分享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