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教育部社科委經濟學部召集人李曉西指出,兩岸在綠能產業發展上,有明顯優勢互補的條件,大陸在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產業上領先,台灣則長於LED照明產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雙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李曉西同時也是北京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他27日將出席本報與大陸中國經濟50人論壇等單位合辦「第三屆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大趨勢論壇」,並發表專題演講。李曉西針對大陸綠能產業、城市發展等問題,提出看法及對策,以下為訪談摘要:
問:台灣發展6大新興產業,大陸也在推動7大戰略新興產業,其中大半和綠能產業有關,兩岸如何分工合作發展綠能產業?
答:生態環境問題是兩岸目前共同面臨的大挑戰之一,大陸正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強調「綠色發展」,可說是中國首部綠色發展規劃。台灣節能環保方面的技術,優勢很明顯,兩岸加強生態環境合作符合兩岸利益。
大陸十二五規劃提出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除了高端裝備製造外,台灣皆有類似的產業規劃,足見兩岸對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英雄所見略同。
我個人覺得,台灣挑選:太陽能光電、LED光電照明、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及電動車輛為重點發展的綠色能源產業,符合世界潮流,但能否搶占全球「制高點」很重要。
問:台灣綠能產業如何搶占世界的制高點呢?
答:兩岸綠能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優勢互補的條件:大陸擁有資源和潛在內需市場,加上政策優惠和市場豐沛資金,台灣有紮實的電子科技基礎,擁有許多技術和優異人才。
我認為,兩岸綠能產業合作不能再走老路,要有新思維,應不再侷限於「台灣技術、資本加大陸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源,產品出口海外」,或者「台灣接單、設計;大陸生產加工;產品遠銷全球」等現有兩大模式,而是一種「強強合作」的新合作模式,這樣才能搶占制高點。
例如,與台灣綠能產業相比,大陸在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產業中,具有相對優勢;在LED照明產業發展中,台灣技術領先;在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中,兩岸也各有優勢,應擴大各自的優勢,強強合作,才能搶占全球市場。
問: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但兩岸至今未發展出具有全球品牌知名度的汽車,新能源汽車似乎是個很好機會?
答:沒錯,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很廣,包括:上游的原材料產業、中游的電池、和下游的整車製造業,車用電池業者將是最大受益者。
大陸近年來在電動汽車電池和整車製造方面累積了大量經驗和技術,台灣在細分的相關領域具有雄厚的科技實力,比如為減少電動車的行駛負荷,全球各大車廠均選擇具有輕量化的碳纖維材質來打造車體結構,台塑、華創車電在這些新材料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
問:大陸第2季經濟成長衰退,對中國社會影響大嗎?
答:大陸的GDP成長雖重要,但我認為還有很多目標更該追求,我十分認同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的看法,大陸不應「唯GDP增長論」,GDP增長論會造成短視,經濟增長、生態資源、環境汙染、可持續性發展,以及社會公平性,是當前大陸應兼顧的目標。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