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報導,利用管理國家專項資金的職務便利,財政部企業司綜合處原處長陳柱兵每給相關企業發放一筆專項資金就要求企業按照20%給其提取好處費,用此手段陳柱兵單獨或夥同他人非法收受企業財物合計2454萬元人民幣(下同)。
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扶助特定行業或產業的初衷是很好的,但管理上的不透明卻使得好事變了壞事,滋生了亂象與潛規則,這不但浪費了國家資金,實際上還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平衡,甚至影響產業發展。最近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的被查出頗能說明問題,李的落馬與廣東省財政每年投入4.5億元設立LED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黑幕有關,在潛規則下,很多LED企業不務正業,一門心思拿補助。巨額補助被政府關係良好的上市公司、國有企業拿走,另有一些拿到補助的企業甚至是空殼,而同時由於信息不對稱,部分中心企業甚至還不知道某些政策補助的存在。
在缺乏有效管理的情況下,政府補貼資金越多,有時候反而起到的副作用越大。近年來典型的反例發生在光伏行業。在光伏行業,過於豐裕的政府補貼對很多企業起到誤導作用,它們不是鉚足勁爭奪市場、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售價,而是想方設法討好政府,盲目擴大投入,以進入補貼名單,最終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頻發。
另外,值得反思的是,政府為扶持某一行業,給特定企業以補貼,這樣的模式是否合理。現實中,能獲得政府資金補貼的,往往規模較大,或與政府關係較好的企業,這些企業獲得補貼後,更強化了其競爭優勢,造成了強者恆強的現象,大大壓制了那些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而且,補貼企業,也容易引發貿易爭端,最近的中歐光伏爭端就是例證。
市場經濟之下,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越少越好,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徵收合理的稅負,給予企業充分的自由,這才是對一個行業最好的扶持。從這層意義上說,專項資金扶助特定行業的做法,其實越少越好。減少補貼,對於保留的補貼資金項目,簡化審批,強化監督,促進透明運作,如此才能根治專項資金審批的潛規則。(責任編輯:紫荊)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