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中國資本收購國際企業的數量增加,而素質優秀的德國企業是熱門的標的,而德國政府面對產業結構與國內反對聲浪的議題,已經打算修法,去設法加強監督外資併購德國企業的案件,減少這類交易對國家政經利益帶來的衝擊。德國才在2016年10月撤回中國大陸宏芯基金買下德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許可,尚待進一步審查。
(Photo Credit: LEDinside)
對照中國資本收購海外產業,特別是科技廠商的動作,外界一般認為中國有一項顯著的優勢,那就是很標準的胸有成竹,並設計好一個計畫了,對照一下,歐洲科技公司,以及歐洲的國家政府,甚至歐盟,對此卻沒有一個妥善的應對計畫。
對許多歐洲廠商來說,公司的股權中,有來自中國商人的資金,其實是有外銷上的好處,可加強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通路與關係。而自由市場的風氣,讓歐洲還是對中國資本來歐洲投資敞開大門,只不過是否部份敏感企業,甚至是關鍵產業,在外國資本收購或入股時,有更嚴格的審查,這是歐盟與德國等政治要角關注的議題,他們正考慮修改法規或其他措施來因應。
整體來說,中國資本在2016年投資在歐洲的金額高達270億歐元,近期半年中國投資在歐洲廠商的金額和數量,是過去五年的總和。而「Made in China 2025」,這個期望擴大中國製造實力,提昇更多本土化自產比例的計畫,確實地在執行著,面對這樣的局面,一些國家開始在思考外資收購廠商時的審查機制,是否要更嚴格審查。
儘管市場對於中國資本投資也有給予正面態度,但近期的一些投資,批評聲浪圍繞在是否破壞了競爭態勢的問題。歐洲部份產業人士認為,中國資本並不是只有單純的資本家資金,部份是有政府資金投入的,而且是一個複雜龐大的投資網路,對收購高科技企業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和策略,對全球市場而言,不一定是全然正面與公平的方式。
德國雖然撤回中國宏芯基金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愛思強的許可,但根據德國外資貿易協定,德國只有在外資投資企業會造成國家安全時可以採取積極干涉。
德國副總理 Sigmar Gabriel 對此有發表意見,期望有一個更妥善的審查機制,意味著德國正考慮修法的可能。而如果他們想這樣做,勢必也需要獲得歐盟的支持。但目前中國資本對於中歐、東歐國家來說,是有影響力的,歐洲不可能不開放外國資本在當地投資,但如何做好把關與控管是大問題,面對這些敏感的政治經濟問題,未來要怎樣走,是歐盟與德國等國面臨的難題。
延伸閱讀:
愛思強大股東不滿意FGC的出價,質疑近五年愛思強3億歐元研發經費未反應價值
德國MOCVD大廠愛思強要賣了,中資FGC打算以6.7億歐元收購
[快訊] 傳德政府喊暫停 歐司朗分拆事業Ledvance買方補送文件
LEDinside:歐司朗攜手木林森,重塑LED照明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