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研究團隊以ALD所提供的鈍化保護,提升 Micro LED 可靠度

近年來由於奈米元件的製程需求,半導體元件的尺度逐漸縮小,蝕刻造成的側壁缺陷逐漸無法忽視,PECVD不再能提供足夠的階梯覆蓋率,此時ALD沉積技術的特點正是解決此問題的方法,ALD是利用前驅物氣體與基板表面所產生的自我侷限(self-limiting) 交互反應,當反應氣體與基板表面形成單層化學吸附後,反應氣體不再與表面反應,所以成長厚度可控制在Å等級,並且可提供良好的階梯覆蓋率。

為此,臺灣交通大學林建中以及郭浩中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系列PECVD以及ALD運用在不同尺寸下紅光micro-LED的研究,如圖1(a)所示。在相同的結構下,PECVD或者ALD在側壁沉積200 nm厚的SiO2鈍化保護層,並且進行了一系列電特性以及光特性的比較,圖1(b)為5 µm紅光micro-LED點亮OM圖。


圖1.紅光micro-LED(a) 結構示意圖 (b) 5 µm點亮OM

此研究首先針對PECVD以及ALD所成長的鈍化保護層對於漏電流之影響,圖2為紅光micro-LED,經過PECVD以及ALD的鈍化保護後的漏電流圖,可以發現在使用ALD的元件平均漏電流比起使用PECVD要低得多,而從中也可以發現,隨著元件尺寸縮減,漏電流都一致的上升,這是由於小型器件的表面-體積比增加以及在反向偏壓下的額外漏電路徑所導致。


圖2.不同chip size紅光micro-LED之漏電流(a)PECVD沉積 (b)ALD沉積

為了探討鈍化保護層對於紅光micro-LED光功率的影響,圖3整理了PECVD以及ALD鈍化保護層在不同尺寸以及電流密度條件下的光功率比較,可以看到PECVD以及ALD在15 µm以上,光功率都可以達到很好的一致性,但到了元件尺寸小於5 µm時,ALD的表現就勝出了PECVD所提供的鈍化保護能力。在相同電流密度,不同尺寸的條件下,使用ALD所提供的光功率差異為570倍;而使用PECVD的元件則高達850倍,這表明了在小尺寸的元件下,ALD依舊提供了優異的鈍化保護層,使得表面缺陷得以持續抑制,增加輻射複合效率。


圖3.不同條件下之積分光強度比較圖

此外ALD所提供的鈍化保護,使元件有更良好的可靠度,由於乾蝕刻製程會在側壁上造成損壞和缺陷,而當器件尺寸縮小時,側壁缺陷帶來的影響可能成比例增加,並導致性能的提早下降,此時鈍化保護層的品質就格外的重要,圖4比較了15 µm紅光micro-LED在ALD以及PECVD所沉積的鈍化保護層中,在400 A/cm2情況下的加速老化測試,我們可以看到使用PECVD所成長的鈍化保護層樣品在4.33小時就衰減到了原光強度值的一半,而ALD的樣品則延續到了5.32小時才衰減至一半,代表ALD可以提供更好的成膜品質,減少側壁缺陷帶來的影響。


圖4. 15 µm紅光micro-LED加速老化測試

綜合以上結果,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元件尺寸的縮小,經過ALD鈍化保護的元件,在不同性能下都能夠得到更優異的表現,在未來的先進製程當中,ALD技術勢必會繼續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全文詳見Investigation on reliability of red 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passivation layers

RSS RSS     print 列印     mail 分享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3、「LEDinside」資訊服務基於"現況"及"現有"提供,網站的資訊和內容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4、「LEDinside」尊重並保護所有使用用戶的個人隱私權,您註冊的用戶名、電子郵寄地址等個人資料,非經您親自許可或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會主動地洩露給協力廠商。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