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來自全球各地半導體大廠開始興建12寸晶圓廠並投入量產,至今已超過10年時間,這10年當中,12寸廠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將晶元成本大幅降低,也讓半導體製程得在順利依循摩爾定律(Moore’s Law)走下去。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全球的主流製程將在2013年正式走入28納米世代,而2014年還要再度邁入20納米。由於製程微縮的太過細小,12寸晶圓帶來的經濟規模,已經無法抵消掉製程微縮時拉高的成本,也因此,走向更大晶圓尺寸的18寸晶圓,將是未來3~5年當中,半導體廠不能不走的路。
18寸晶圓世代的來臨,能夠為科技業帶來的好處,包括晶元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相較于12寸晶圓,在18寸廠量產的同製程晶元,成本下滑幅度至少可達3成。而晶元的成本有效下降,電子產品的售價也能更親民,低價自然可帶來更大的需求,未來要買到500美元以下的筆記本,或是100美元的智能型手機,都不再是夢想。
另外,製程微縮到16/14納米或12/10納米,電晶元朝向3D架構發展,最大的好處是功耗可以更大幅的降低,所以將先進位程應用在18寸晶圓上,超低功耗及超省電的特性,正好符合全球節能減碳的趨勢。
只不過,18寸晶圓已不是每家半導體廠都玩得起的遊戲。半導體廠只要有錢建廠及買設備,都能享受到12寸廠帶來的成本優勢。但18寸晶圓不是只有晶圓尺寸變大,製程技術的研發難度也更高,尤其在極紫外光(EUV)或多重電子束(Multi E-Beam)等微影技術的研發更是關鍵,若不能跨過這個門檻,就算蓋好18寸廠及建置好生產線,一樣沒有量產的能力。
由此來看,全球有能力走向18寸晶圓的半導體廠,可能連10家都不到,未來誰有18寸廠,誰就能夠成為半導體市場之霸,甚至掌控電子產品銷售,而台積電28納米產能供不應求導致的智能型手機銷售停滯,可能只是小case而已。所以業界人士認為,18寸廠的世代交替,將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更大的結構性改變。
(來源: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