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 首次亮相是在2012年 CES 上,當時 Sony 推出「Crystal LED Display」,這台看來跟一般電視沒兩樣的產品,在當時是結合尖端技術的昂貴之作。但是抓住市場關注後,Sony 卻遲遲沒有續作,而是等了足足四年多才有了新動作。
隨後而來的是 Sony 推出了拼接型顯示螢幕,同樣沿用了 Crystal 這個用詞,叫 CLEDIS,這個產品是 Sony 宣稱要在2017年實現量產的產品。Micro LED 一直以來很少談到商業化的問題,因為很多難題並未解決。
繼 Apple 最新發布的 iPhone X 採用成本高達80美金的 AMOLED 之後,筆者認為 Micro LED 的成本會阻礙其發展的說法將不成立,而且 Micro LED 有很多地方比 OLED 優秀。
Micro LED 商業化之成本分析
據最近一則新聞,iPhone X 的成本 BOM 表中顯示此次使用的三星 5.8 吋 AMOLED 面板需要 80 美金。而據筆者估算,一個 5 吋 Micro LED 面板價格大約在 100 美金左右,同等到 5.8 吋預計在 110~120 美金。
這是市場上專業人士公開分析的價格,暫且不說價格有多貼近,但是可以看到兩者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說 Micro LED 的技術問題都解決了,至少成本的可行性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過去 Sony 推出 Micro LED 的 TV 時,技術雖被認為是黑科技,但是商業化一直是痛點。之所以一直得不到應用,歸根到底是因為成本。如果說 Micro LED 的產品價格跟現在的 OLED 價格上沒有很大差距,至少可以判斷商品在終端消費市場的價格認可度並不是遙不可及。
更何況 Micro LED 是蘋果自己在大力投資的技術,如果蘋果自己生產 Micro LED 的顯示屏,那價格和購買三星的 OLED 顯示屏至少會更近一步,因為三星需要在顯示屏上賺錢,而且還要限制蘋果對其自身產品的競爭。無論是從企業間的競爭還是技術的角度來看,Micro LED 的商品化可行性還是很大的。
當然,現階段更多的是產品本身的商業化技術問題。無論是最難的轉移還是 LED 的光色一致性,以及維修和產品的測試等問題,都是當前商業化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量產成本的市場接受度反而不是其阻礙點。
Micro LED 商業化之布局企業分析
實際上,Micro LED 備受市場關注是始於2014年蘋果收購了 LuxVue,加上當時 LED 企業捲入大規模紅海戰,台灣地區的 LED 產業被中國企業不斷擠壓,使得 Micro LED 成為整個 LED 產業的救命藥,一時間吸引眾多台灣企業和國外巨頭參與。
其中代表性的事件為 Facebook 旗下 Oculus 收購 InfiniLED、康得新 3,500 萬美金投資 Ostendo、鴻海與夏普搶進 Micro LED 忙注資 eLux、Google 以9,924萬元注資瑞典 Micro LED 製造商 Glo 等。
雖然國際大廠巨頭紛紛布局,並且規模和參與者都在陸續增加,但是若以產業鏈來看,目前布局 Micro LED 的廠商以晶片端最多,主要是晶電、隆達、三安、歐司朗、日亞化、CREE 這樣的 LED 廠商,其次才是是蘋果、索尼、Google 等終端顯示廠。
在這場 Micro LED 領域的爭鋒中,除了這些,還有像從英國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拆分出來的公司 mLED、TexasTech University、CEA-Leti與從 University of Illinois 拆分出來的 X-celeprint,也都在積極研發 Micro LED 技術。
台灣地區更是有不少大廠投入了技術研發,其中包括半導體新創公司錼創、台灣工研院、友達、群創、晶電。而中國廠商基本處於觀望階段,少數在布局,其中有康得新入股美國 Micro LED 晶片企業 Ostendo 布局 VR;而華星、CEC、京東方等一批面板廠目前還處在項目審核的觀望階段。
所以無論從產品商業化的成本來看還是從企業的布局來看,Micro LED 並非是不可能,只是現階段大家可以選擇的產品無論是性能和性價比都優越一些。毫無疑問,新的技術都需要一定時間的沉積。對於 Micro LED,我們這兩年至少已經看到有很多企業在布局過渡性的 Mini LED,包括中國的某些大型終端設備廠。
那麼未來 Micro LED 該充當何種角色呢?LEDinside 分析師將於 2018 LED 行情前瞻分析會為您答疑解惑!點擊下方圖片即可瞭解會議詳情&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