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團隊刷新紅光QR-LED效率紀錄

11月4日,香港科技大學宣布,學校工學院領銜的研究團隊近日在量子棒發光二極管(QR-LED)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成功實現紅色QR-LED的破紀錄高效率水平。這一突破性成果有望重塑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為智能手機、電視等設備帶來更生動、更高質量的視覺體驗。


團隊開發的紅光QR-LED光取出效率高達31%(圖片來源:香港科技大學)

據悉,隨著量子材料的興起,量子點LED(QD-LED)和量子棒LED(QR-LED)相繼問世。相較於傳統LED,QD-LED具備更高的色純度與亮度,但光取出效率仍是限制其外量子效率(EQE)提升的關鍵瓶頸。

QR-LED采用細長形納米晶體——量子棒,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通過結構設計優化,可改善光的發射方向,提高光取出效率。然而,QR-LED的進一步發展受限於兩大難題:一是光致發光量子產率較低;二是薄膜質量不足,易造成漏電流現象。

為破解瓶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Abhishek K. Srivastava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精密的合成工藝大幅提升了QR-LED的光學性能。團隊成功制備出尺寸與形狀均一的紅、綠量子棒,使光致發光量子產率顯著提升至92%,為性能優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研究團隊還針對以往被忽視的漏電流問題,建立了等效電路模型,深入分析傳統QR-LED結構的電流泄漏機理。通過改進器件結構,團隊在提升載流子注入效率的同時,有效抑制了漏電流,大幅改善了器件整體性能。

采用新技術後,優化後的紅色QR-LED實現了高達31%的外量子效率,亮度達到110,000 cd/m²,創下紅色QR-LED領域的新紀錄。為驗證技術通用性,團隊將相同方法應用於綠色量子棒器件,同樣取得優異成果:外量子效率達到20.2%,亮度高達250,000 cd/m²。這一成果不僅證明了創新方法的有效性,也展示了其在不同顏色與結構量子棒中的廣泛應用潛力。

Srivastava教授指出,過往研究多集中於QD-LED結構優化,但這些技術並不適用於細長形量子棒。通過微觀結構分析,團隊發現QR-LED薄膜中存在大量針孔,是造成電流泄漏的主要原因。通過重新設計器件結構,團隊成功改善了發射層質量,徹底解決了漏電問題,為各向異性發光納米晶體的進一步研究與商業化應用注入了新動力。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論文題為《Inverted Device Engineering for Efficient and Bright Quantum Rod LEDs》。研究團隊由科大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顯示技術研究中心、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及物理系成員組成,並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為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生廖澤兵,研究在Srivastava教授指導下完成。(來源:香港科技大學)

RSS RSS     print 列印     mail 分享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