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經濟部搭橋的「兩岸LED照明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達成了六項共識,並簽署具體兩岸合作意向書。業界普遍認為本次會議推動了兩岸共建互利雙贏的半導體照明產業鏈,開啟了兩岸LED照明產業實質商業合作模式。
標準達共識 共建共同市場
共同制定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產業標準是開啟兩岸合作大門的鑰匙。沒有標準就無從評價品質、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目前兩岸已達成了共建產業標準共識。未來兩岸可以通過成立專門的兩岸LED標準工作小組來協商制定包括在術語、測試方法、壽命、LED路燈開發標準等。除共建標準之外,未來在專利、技術、甚至聯盟及協會等一系列合作都在進一步規劃中。
建立LED互補 實現雙贏
兩岸LED產業互補性大。整體而言,台灣LED磊晶技術和大陸封裝業具有互補效益。台灣磊晶技術只落後日本三至六個月,卻領先大陸一至二年。大陸上游廠商目前僅有25家,而大陸下游應用廠商龐大。上游晶片的性能和價格往往決定了中下游產品的性能和價格,晶片供應商往往控制著整個產業的專利及標準。而上游磊晶是台灣LED產業的優勢,大陸在LED晶粒獲取上相當倚重台灣,大陸業者投資台廠的重要標的也在於此。
台灣大陸LED廠商規模對比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台灣 |
50餘家 |
40家 |
100餘家 |
大陸 |
25家 |
約1000家 |
約2000家 |
大陸的市場、製造加上台灣的技術、人才,被認為是兩岸LED企業合作的最佳模式。面對國際大廠的競爭,兩岸如能整合優勢,分工合作,不僅能夠提高國際競爭力,而且能夠締造LED產業新契機。同時,兩岸企業應真正實現優勢互補,攜手把握產業發展方向,積極掌握和開發核心技術,以廣闊的大陸市場為依託,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通路,擺脫過去在全球供應鏈上只是純粹代工的角色,打響自主品牌的國際知名度,才有實力搶攻全球市場。
本次交流會性質不同於採購團,而是定位在民間產業交流,給產業提供更透明化的交流平台,主要著眼於兩岸LED產業長期發展,而不是一次採購完就走。更深遠的意義是給大陸投資台廠,台廠進軍大陸市場創造了新的機遇。大陸前10大LED業者紛紛表示對投資台灣LED產業的濃厚興趣。而越來越多台商正在從大陸內需市場中尋找轉型、升級的出路。從以大陸為「工廠」到以大陸為「市場」或是以大陸為「市場」到以大陸為「工廠」。未來可通過兩岸的技術交流與聯合研發,推動產業投資,擴大生產銷售合作,創造雙贏局面。工研院也表示加速協助對兩岸產業界廠商的互訪,協助兩岸LED照明從材料、元件、生產設備與系統等技術的深入交流,並為建構第二階段的合作做準備。
「十城萬盞」 商機共用
兩岸搭橋會所釋出金額超過新台幣500多億商機,其中如何共用大陸「十城萬盞」商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大陸「十城萬盞」路燈試點將在今年年底前布建完140萬盞。如果以每盞2萬元計算,總計逾280億元的標案,預計至少五成會向台灣採購,產品以LED上游材料、磊晶、LED晶粒、LED封測等為主,還將採購與燈具相關的電子控制器、燈具系統與散熱器等相關零元件。此外中國科技部表示下半年會陸續推出有利LED的政策和稅賦的優惠,這對兩岸LED產業協作相當有利,一旦兩岸標準創建後,預計大陸將會擴大對台廠下單。
目前LED照明燈具的「試點」訂單是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決定得標廠商,因此公佈得標廠商的進度不會一致。而各家LED廠商也都在積極的爭取中。例如台廠光磊目標鎖定廣州「十城萬盞」一期標案的3萬盞路燈訂單;台達電、康舒也在爭取「試點」訂單;全漢、達方已備妥產品線;玉晶光電已送樣廈門、上海等,預計下半年有接單好消息;而宏奇、艾迪森、億光、佰鴻等其他廠商也都在積極應戰中。因此LEDinside預估今年下半年得標廠商將會陸續浮出檯面。
然而除了LED路燈外,大陸目前也積極推動裝設LED隧道燈、LED地鐵照明及LED室內照明計劃,有關機構預測2010年大陸LED市場規模可望達1,000億美元。也就是說大訂單之後更有「大文章」!繼「十城萬盞」後台廠將如何在其他應用領域分得一杯羹?讓我們拭目以待。
附:
與會達成的六項共識 |
1、兩岸建立常態化產業合作及交流機制,雙方成立行動工作組,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共同推動交流與合作專案,今後每年舉行一次「兩岸LED照明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由兩岸輪流舉辦; 2、兩岸共建LED照明產業鏈,優化產業佈局,共同參與「十城萬盞」LED照明試點工作,共建具有國際品牌的LED照明廠家; 3、共建LED照明產業聯盟,進行同質性技術研發,加強產業策略研究與人才交流,建立兩岸LED照明資訊平台; 4、共建LED照明專利庫,建立知識財產權互惠機制,達成共識,實現雙贏; 5、兩岸建立標準化工作機制,共同制定LED照明產業標準,實現兩岸LED照明標準化組織的合作; 6、共同設置LED照明檢測驗證平台,展開檢測技術、測試方法及檢測設備等研究,實現檢測結果互認。 |
與會提出的五項協作建議 |
1、兩岸共建產業鏈,推動市場與產業投資,共同參與十城萬盞的公共工程; 2、共建產業聯盟、共同組織及研發,積極進行產業人才交流; 3、共用智產權制訂兩岸的統一專利; 4、制訂標準化共同機制; 5、創建檢測的認證、有效性平台,檢測方法及檢測互認。 |